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以對中國某一事物的具體印象,或以對中國的關系與態度為基礎,給中國以各式各樣的稱謂,雖然不乏褒義的美稱,其中也有一孔之見,有歷史偏見。“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中國”之名最初主要是指大地的中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中國除了地理上的意義之外,還有文化發達的意義。所以也有人將中國稱為“文明國家”。在歷史上,中國還有許多別的稱呼。
1、九州。相傳禹治水后,分中國為九州:冀、兗、青、徐、荊、陽、豫、梁、雍。《淮南子地、形》又載:古代中國設置九個州:神州、次州、戎州、州、冀州、臺州、濟州、薄州、陽州。后來,九州泛指中國。
2、絲國。也稱塞里斯,古希臘和羅馬對中國西北地區及其居民的稱呼,意思是“絲地”或者“絲來的地方”。長久以來,我國一直是世界上唯一能夠織造輕柔美麗絲綢的國家。漢代通過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向世界各國大量輸出絲綢。西方史書記載,古羅馬共和國末期的凱撒大帝穿著中國絲綢袍子去看戲,引起了劇場的轟動,被認為是空前豪華的衣裳。
3、華夏。商朝時,中國的政治、軍事、文化都遠超于西方的少數民族國家。所以,居住南方、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都向商稱臣。華夏族是當時的主要民族,后來人們就把華夏作為中國的代稱。
4、函夏。《漢書》:“以函夏之大漢兮,彼曾何足與比功。”晉朝張景陽《七命》:“王猷四塞,函夏謐寧。”
5、中華。秦以前,華夏族稱自己的祖國為中國;秦以后,中國形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大一統國家。因而又有“中華民族”的說法。“中”即中國,“華”是華夏族的簡稱。
6、赤縣、神州。赤縣、神州之稱,最早見于《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書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個叫做鄒衍的人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后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時候稱為赤縣或者稱為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