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龍,史不見經傳,然而在彌渡人民數百年的生產、生活中,以其獨特的攝水***、科學的建筑結構,解決了彌渡地區人民的飲用水,為促進本地區生產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從而使歷史上的白崖川一直成為滇西有名的糧倉,曾被明代著名史學家李元陽贊予“白崖熟,一郡足”的美譽。
據1986年5月年初步統計,至今仍然效益顯著,還被當地群眾使用的地龍,全縣共24件。其中:紅巖9件,新街6件,太花7件,寅街和苴力各1件,在這24件中,太花紅星小三村的1件和苴力先鋒舊村的1件為山區河谷地龍,并且,除紅巖1件、太花3件、寅街1件,共5件地龍為解放后新建外,其余19件均為解放前不同歷史時期創建的。其中,紅巖章崗廠地龍、太花安景村地龍、果子園地龍歷史相當悠久。如果子園地龍,當地群眾就介紹是本村呂氏始祖在此落籍建村時所建,至今已有數百年之久,這一批古地龍占現存有效益的地龍總數的80%。由此可見,古地龍由彌渡先民創造至今,由于其一系列的優越性,至今仍在本地區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