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取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去企業實習,畢業后入職北京一家飛機維修企業……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以下簡稱北京電科院)機電工程學院飛機機電設備維修***2019級學生劉樸源正按部就班地成為一名飛機維修師,這是他年少時就格外感興趣的工作。
學自己感興趣的***、畢業后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像劉樸源一樣的職教生還有很多。位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涼水河畔的北京電科院,依托園區辦高職、依據產業辦***,逐漸走出了一條企業社會參與、***特色鮮明的職業教育之路。
“職業教育是從職業出發的教育,職業是職業教育的邏輯起點,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學院賴以生存的根本。”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副院長朱運利表示,在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下,學生可以將行業需求與技能學習緊密結合,將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同步提升,“也真正讓‘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變得觸手可及。”
學校采購了兩架退役飛機用于真實項目實踐教學。圖/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訂單式人才培養讓學生就業無憂
“我從小就對機械類的東西感興趣,平時也會看很多航空類的書和雜志,還關注了不少航空類的公眾號。”劉樸源告訴記者,在報考北京電科院時并沒有多少猶豫,興趣所在、***對口,再加上未來就業有保障,自己幾乎立刻就選定了這所學校。
2017年起,北京電科院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北京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簡稱AMECO)合作建立了兩個訂單班***,飛機機電設備維修和飛機電子設備維修,定點為該公司培養復合型機務維修人員,至今已累計招收300多名飛機維修類***學生,很多學生還沒畢業就被企業“搶”走。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企、校企雙師、聯合培養,是訂單班的共同特點。與普通***的學生相比,“訂單班”的課程設置上校企優勢互補和產教深度融合會更加明顯,以學校和企業為“雙主體”開展教學、安排校內專任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的“雙導師”教學模式,以及校內教學實訓和企業實際場地的“雙環境”切換,可以使學生更快地進入角色崗位,提升職業技能,實現課程與崗位的無縫對接。
“比如我們學校‘雙冰場館’制冰人才訂單班,在校內,給學生們進行理論知識與***技能培訓;國家游泳中心和國家速滑館兩大冬奧場館就是訂單班的校外實訓基地,還有來自世界制冰師實習指導。”朱運利解釋。
“要一層一層地澆水,一毫米一毫米地凍,水澆得太快太多,冰就會凍得慢、凍不實不平整。”
制冰人才訂單班學生劉毅不久前在國家速滑館實習,學到了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場館里燈很亮,看反光就能看出來水澆得均勻不均勻;上冰前要把鞋擦干凈,鞋子上的灰塵會影響冰的質量,就像給手機貼膜有灰塵,膜就不平整一樣。”
在朱運利看來,這種產教融合的培養模式下,學員們可以真真切切地將行業需求與技能學習緊密***,將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同步提升。以此為基礎,學員學習將更有動力,人才成長渠道更加暢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這一目標變得觸手可及。
在實訓室里,學生們認真聽老師講解***知識。圖/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
利用實訓基地提升實踐能力
11月12日下午,在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汽車工程學院的一個實訓室里,汽車制造與裝備技術***大二學生楊建雄專心致志地打磨自己的“新車”。今年12月份,他和社團的同學們就要帶著它們去參加賽車比賽了。
除了上課,楊建雄的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實訓室里,“汽車的兩大系統、五大構造都相同,都是一樣的原理。我在這里‘造’車,也把學習的理論知識都用上了。”
更加注重實際操作知識,這是職業院校課程設置的顯著特點。記者了解到,僅在汽車工程學院就有60余個實訓室,涉及汽車維修、制造的各個環節。
左前大燈、備箱鎖、牌照燈、玻璃水液位、雨量傳感器……上百種汽車零部件井井有條地分布在三個白板上,這只是一輛車拆卸之后的部分零部件。記者注意到,在白板后面,有兩行標注著不同序號的按鈕。
“上課的時候,學生站在白板前面,老師可以在白板后面設定故障。一個按鈕代表一個零部件的故障。”汽車工程學院汽車制造技術系老師茍維杰告訴記者,學生需要使用相應的故障檢測儀器來判斷故障是哪一個,“一共有一百多個故障點,學生必須知道哪個故障點代表的是什么,才能解決故障。”
在北京電科院北門附近的空地上,停著兩架飛機,那是學校為了真實項目實踐教學特意從西安采購的退役飛機。劉樸源至今仍記得第一次進入飛機內部上課的場景。“那是2019年我剛上大一的時候,我記得是飛機結構系統課。”劉樸源回憶,理論知識講述完后,在老師的帶領下,他和同學們一起進入了飛機內部,從駕駛艙到貨艙,老師逐一講述著每一個部分的功能、組成。
記者了解到,學校以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主線,創建基本技能、綜合技能、生產技能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四級能力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本著“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的原則與企業合作共建了眾多實訓基地。
“我們學校現在有國家級實訓基地6個,市級實訓基地2個;生產性實訓基地10個,創新實踐教學基地5個,校外實訓基地210個,各***與開發區支柱產業中的龍頭企業均建立了校外實訓基地。”朱運利表示,寒暑假期間,學校的部分實訓基地甚至會***給其他職業院校相關***學生使用。
***設置切合區域產業發展方向
發動機拆裝、整車拆裝、白車身檢測與修復、汽車構造、汽車涂裝……2019級學生汽車制造與裝備技術***的趙岳峰說,在學校三年,上過的***課程得有三十門。
“都說制造業很多事兒機器都能完成,我們培養的學生會不會失業。這絕對不會,因為我們的課程也在更新。”在汽車精益生產實訓室里,茍維杰告訴記者,這門課程更多地是從管理者的角度培養學生的領導力,涉及汽車制造、運輸、倉儲等各個環節。
朱運利介紹,在課程設置上,學校通過開展***崗位調研,來確定每個***的培養路徑,最終會搭建出由公共基礎課、***群(類)技術基礎課、職業技術技能課、復合型和創新型模塊化課程構成的結構化***課程體系。
同時,還會根據企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工作過程或真實生產任務來進行教學項目的轉化和課程內容的開發,從而實現企業技術標準、工作規范、生產流程與工藝等的有機融入。
“我們還把1+X證書也放到課程里。比如,單獨開設X證書課程,在***課教學內容中融入X證書內容,或者在課程考核中融入X證書評價標準等。”朱運利解釋,比如汽車制造與裝配技術***學生,可以考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和工業機器人操作與運維2個證書,這兩個證書共涉及21個學分的課程,分解到6門***課程,最后通過集中實踐環節組織學生考證集訓。
劉樸源也在為考取民用航空器維修人員執照而努力,今年十一前,學歷教育課程就已經結束。“有了這個證書,就相當于有了進入飛機維修行業的敲門磚。”劉樸源正在上培訓課程,希望等明年6月底畢業時,能將畢業證和維修執照都拿到手里。
和課程一樣,在不斷調整的還有***設置。
作為經開區目前唯一的高校,學校堅持主動對接區域主導產業與戰略新興產業需求設置***。“比如增加了飛機電子設備維修、工業機器人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多個開發區高端產業急需的***。”朱運利說,同時學校還整合淘汰文秘、廣播電視網絡技術和焊接技術等多個與開發區產業發展方向不一致的***。
在朱運利看來,***是學校與社會連接的橋梁,是學校內涵建設的核心內容,是開展社會服務的重要基礎,“要和區域發展形成較高的匹配度,當然也要與區域內其他高職院校形成差異化錯位發展。”
采寫新京報記者楊菲菲編輯劉洋校對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