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分享敬亭山在哪里的相關知識,通過是也會對敬亭山百度百科相關問題來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的話,希望大家別忘了關注下本站哈,接下來我們現在開始吧!
1.關于李白寫的敬亭山的詩句
關于李白寫的敬亭山的詩句1.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詞
李白: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2、盡:沒有了。3、孤云:陶淵明《詠貧士》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
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5、獨去閑:獨去,獨自去。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6、厭:滿足。
譯文: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
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創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覽宣城,這首五絕作于753年(天寶十二載)秋游宣州時,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賞析: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
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
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
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薄云離散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愿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云也不會飄游到天外。
在詩中,眾鳥孤云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云漸漸飛去,眾鳥和孤云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里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
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
2.李白的獨坐敬亭山詩詞
李白:獨坐敬亭山《獨坐敬亭山》唐·李白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注釋: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
《元和郡縣志》記載:“在宣城縣北十里。山有萬松亭、虎窺泉。”
《江南通志》卷一六寧國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東臨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煙市風帆,極目如畫。”
2、盡:沒有了。3、孤云:陶淵明《詠貧士》中有“孤云獨無依”的句子。
朱諫注:“言我獨坐之時,鳥飛云散,有若無情而不相親者。獨有敬亭之山,長相看而不相厭也。”
5、獨去閑:獨去,獨自去。閑,形容云彩飄來飄去,悠閑自在的樣子。
孤單的云彩飄來飄去。6、厭:滿足。
譯文:鳥兒們飛得沒有了蹤跡,天上飄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遠處飄去。只有我看著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無語地注視著我,我們誰也不會覺得滿足。
誰能理解我此時寂寞的心情,只有這高大的敬亭山了。創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來江南名郡,大詩人如謝靈運、謝朓等曾在這里做過太守。
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覽宣城,這首五絕作于753年(天寶十二載)秋游宣州時,是李白被迫離開長安后,經過了長達十年的漫游,來到宣城時所寫。長期飄泊生活,使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態炎涼,從而加深了對現實的不滿,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強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這期間,他寫了大量的借游仙、飲酒的方式排遣苦悶的詩,也寫了許多寄情山水、傾訴內心情感的詩。賞析:前兩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看似寫眼前之景,其實,把傷心之感寫盡了:天上幾只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寥廓的長空還有一片白云,卻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在厭棄詩人。
“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翻滾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盡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際的感覺。閑,主要是為了表達閑適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閑適襯托作者心境的閑適。
這兩個詞對“獨”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為了寫作者此刻獨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這兩句是寫“動”見“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并且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游覽觀望之久,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這兩句的意象以“眾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詞“鳥”是中心意象,加上“飛”字形成一個復合意象,強化動態表現意義。
“眾鳥”原可以讓讀者聯想到山中閑靜寧謐的場景,群鳥兒在空山中婉轉鳴啼,有一種格外的逸趣,而眼前,眾鳥高飛,離人越來越遠,“高”字起到一個拓展空間的作用,抬頭仰望,空闊的藍天上,鳥兒在遠走高飛,直至看不見。一個“盡”字,增強了此句的表現力度,表現出李白此時的萬般惆悵。
后句“云”為中心詞,與“去”復合,默默的云也在漸漸飄走。而云并非滿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無伴,偏偏還悠閑地慢慢地飄離。
詩人以“閑”寫出了孤云的狀態,突出了離去的過程,讓讀者在品味孤云離去的狀態時,感知詩人內心的不忍和無奈。“盡”、“閑”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鳥的喧鬧聲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靜;在薄云離散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
它們都似乎有靈性,不愿與詩人為伴,遠離詩人而去,只留下一個闊大茫茫的空間,詩人坐在這樣的空間之中,更顯孤獨和渺小。其實,山林的鳥是飛不盡的,云也不會飄游到天外。
在詩中,眾鳥孤云都離詩人而去,這是詩人情感外射的結果,是詩人有意創造為表現自己的孤獨情感的茫茫空間。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能給讀者以聯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他眼看著眾鳥、孤云漸漸飛去,眾鳥和孤云都離開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舊坐在那里欣賞著它,勾畫出他“獨坐”出神的形象,為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三、四兩句“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義手法,將敬亭山人格化、個性化。盡管鳥飛云去,詩人仍沒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著幽靜秀麗的敬亭山,覺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脈脈地看著他自己。
他們之間不必說什么話,已達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深厚感情。
“相”、“兩”二字同義重復,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地聯系在一起,表現出強烈的感情。同時,“相看”也點出此時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與“兩”字相重,山與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錘煉的,更突出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鳥飛云去對詩人來說不足掛齒。
這兩句詩所創造的意境仍然是“靜”的,表面看來,是寫了詩人與敬亭山相對而視,脈脈含情。實際上,詩人愈是寫山的“有情”,愈是表現出人的“無情”;而他那橫遭冷遇,寂寞凄涼的處境,也就在這靜謐的場面中透露出來了。
“眾鳥”、“孤云”這種動的意象與“敬亭山”這種靜的意象相反并。
3.關于敬亭山的古詩
獨坐敬亭山
[唐]李白
眾鳥高飛盡,
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
只有敬亭山。
游敬亭山詩【南齊】謝朓
茲山亙百里,合沓與云齊。隱淪既已托,靈異居然棲。
上干蔽白日,下屬帶回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饑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皇恩竟已矣,茲理庶無暌。
《由宣城泛湖東下》陳毅
敬亭山下櫓聲柔,雨灑江天似夢游。
李謝詩魂今在否?湖光照破萬年愁。
游敬亭山記.(明)王思任
“天際識歸舟,云中辨江樹”,不道宣城,不知言之賞心也。姑孰據江之上游,山魁而水怒,從青山討宛,則曲曲鏡灣,吐云蒸媚,山水秀麗清矣。曾過響潭,鳥語入流,兩壁互答。望敬亭絳雰浮山急,令我杳然生翼,而吏卒守之,不得動。
既束帶竣謁事,乃以青蛙走眺之。一徑千繞,綠霞翳染,不知幾千萬竹樹,黨結寒陰,使人骨面之血,皆為蒏碧,而向之所謂鳥鳴鶯囀者,但有茫然,竟不知聲在何處?廚人尾我,以一觴勞之留云閣上。至此而又知“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往還”造句之精也。朓乎白乎!歸來乎!吾與爾凌丹梯以接天語也。
日暮景收,峰濤沸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66330亂,飲猿出啼,予栗然不能止,歸臥舟中,夢登一大亭,有古柏一本,可五六人圍,高百余丈,世眼未睹,世相不及,峭崿斗突,逼嵌其中,榜曰:“敬亭”,又與予所者異。嗟乎!晝夜相半,牛山短而蕉鹿長,回視靄空間,夢何在乎?游亦何在乎?又焉知予向者游之非夢,而夢之非游也,止可以壬寅四月記之爾。
敬亭山在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敬亭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帝諱,易名敬亭山。敬亭山有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翠云峰,海拔324.1米。1987年經10月,敬亭山被安徽省***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1月,敬亭山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敬亭山山勢呈西南,東北走向,坐擁一峰、凈峰、翠云峰三大主峰,最高峰翠云峰海拔。周圍60余座山頭如鳥朝鳳,似眾星捧月簇擁在一峰周圍。
敬亭山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溫差大、雨量適中、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偏東風多,光、熱、水等氣候條件優越,該區屬亞熱帶北緣氣候類型季。林區年均降水量1368.6毫米,相對濕度79%,無霜期230天,降雨集中在每年5月至10月,6月最多。
敬亭山森林覆蓋率達67.9%,林業用力綠化率高達97.3%。林業用地14.02平方千米,林地11.48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0216平方千米,有豐富人工營造植物:杉木、濕地松、檫木、櫟樹、楓香、毛竹。
敬亭山位于中國安徽省宣城市區北郊,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晉初為避晉文帝司馬昭名諱,改稱敬亭山,屬黃山支脈,東西綿亙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主峰名一峰,海拔317米。
擴展資料:
敬亭山坐擁一峰、凈峰、翠云峰三大主峰。周圍60余座山頭如鳥朝鳳,似眾星捧月簇擁在一峰周圍。敬亭山雖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帶拔地而起,遠看滿目清翠,云漫霧繞,猶如猛虎臥伏;近觀林壑幽深,泉水淙淙,顯得格外靈秀。
1987年經10月,敬亭山被安徽省***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12年1月,敬亭山被批準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敬亭山森林覆蓋率達67.9%,林業用力綠化率高達97.3%。林業用地14.02平方千米,林地11.48平方千米、灌木林地0.0216平方千米,有豐富人工營造植物:杉木、濕地松、檫木、櫟樹、楓香、毛竹。鹽膚木、山胡椒、蕨類以及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還有人工種植的茶園、梨園、桃園、李園以及板栗等經濟作物。占地20余畝。
關于敬亭山在哪里和敬亭山百度百科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